“消灭一二七,活捉张万年”是军迷们津津乐道的一句口号,它出自1979年2月开始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期间越军的一个战斗口号,天天在广播上到处宣传。并且用中越两种文字印成传单,在战场上广为散发。
据称,张万年本人就曾看到过这个传单,但他不以为意,哈哈大笑称:“活捉我张万年的人还没有出生呢”!
张万年,1944年8月参加八路军后,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援越抗美、自卫反击作战等重大军事行动任务,立下赫赫历史功勋。在对越反击战时任43军副军长兼127师“铁军师”师长。
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,参与的陆军部队就有9个军的29个师之多,为何越军却单单和127师,和张万年过不去呢?莫非有什么过节,使得越军非要致他们于死地而后快?
展开剩余83%其实,要说过节肯定是谈不上的。但张万年确实和越南有过一段特殊的渊源,还是越南人的老师呢!却被恩将仇报,让人不齿!
时针拨回到反击战前11年的1968年,时任广州军区司令部作战部作战科长的张万年却突然人间蒸发,战友们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,就连他的妻子也只知道他去执行绝密任务了,但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。原来,奉军委之命,张万年和其他九个人赴越南“学习”抗美战争经验去了。说是“学习”,其实是作为顾问协助指挥北越军队反击美军侵略。
张万年一行十人经过国内短暂的集训和准备,即从北京出发前往北越首都河内,然后从河内绕道老挝、柬埔寨,沿着著名的“胡志明小道”,穿越长山山脉,最后到达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总部所在地西原。
在越南南方的日子里,张万年他们以顾问身份先后参加了著名的溪山战役、东河战役,也熟悉了越南战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,了解了美军作战特点、编制装备、后勤保障等情况,深入考察研究了越南军队利用山岳丛林、特殊地理气候条件打击美军的战略战术以及野战生存、防护和后勤保障等方法。
可以说,他们一行对越军有了非常深入细致的研究。由于当时是盟友,因此,越军也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对付美军的独门秘籍。当然,张万年他们也倾力指导越军的行动。
他们在行动过程中,天上不断有美军飞机的轰炸,地上到处都是美军布撒的地雷、定时炸弹,特别是“叶子”炸弹、“菠萝”炸弹,肉眼很难辨别,极易触雷。还有磁性炸弹,只要身上带有铁的东西,就会引爆。
战区运输补给困难,缺医少药,没有食盐,吃不上蔬菜,条件极为艰苦。一年之后,张万年回来了,由于在越南得了疟疾,体重由160斤直降为120斤,消瘦憔悴的面容使得妻子几乎都认不出他来了。
但是,张万年也不虚此行,收获很大。连他也没有想到,11年后这些在越南“学习”期间积累的经验会为带兵对越作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,使其如虎添翼。
反击作战中,张万年深谋慎断,指挥若定,善于根据战情巧用战术,出奇制胜,威震敌胆。指挥“铁军师”在越南重镇谅山外围的支马、禄平地区接连打了四仗,四战四捷,歼敌2100多名。
第一仗,1979年2月17日至26日,采取两翼穿插、迂回包围、先围后打的方式,夺占高地,控制通道,突破支马,逼近禄平,打开通往4号公路,歼敌830多人。
第二仗,2月27日至3月2日,张万年抓住有利态势“以快打慢”,最终以兵力的绝对优势和坚决快速的战斗行动,攻占禄平,切断四号公路,阻敌三三八师西援,歼敌380多人。
第三仗,3月3日至6日,在部队正在按计划渡河南进时,却突然接到暂缓总攻的命令,面临已经过河的部队孤军突出、当面敌情威胁大的实际,他果断决策采取以攻为守、“指南打西”的策略,组织剩余部队继续强渡奇穷河,运用火力突袭、兵力佯动等行动攻占迷迈山,协同友邻部队攻打谅山,歼敌430多人。
第四仗,3月6日至10日,在达成预期作战目的后,大部队开始回撤之时,他却大杀回马枪,三次粉碎敌军的反扑,歼敌470多名,受到军区前指的通电表扬。
在战斗中,张万年身先士卒。在强渡奇穷河时,他将指挥车留在安全的后方原定指挥位置,他下车来到距敌前沿仅100米的位置上靠前指挥,不料指挥车却遭越军特工偷袭,车上光弹孔就有16个,机要译电员等人不幸当场牺牲。越军随后宣扬已经打死了张万年。害得褚传禹军长以为他牺牲了,亲自打电话指名找张万年。张万年接了电话,褚传禹口气异常严厉地两次询问他是不是张万年,弄得张万年很纳闷。原来是越军电台正在广播,说他们的特工队把127师指挥部消灭了,还活捉了师长张万年,正在押送途中!张万年火了:“胡说八道!”
这是张万年遇到的最凶险的一次,也是越南人离宣称的“消灭一二七,活捉张万年”最近的一次。要不是他向前转移,特工偷袭企图就会得逞。
越军之所以喊出如此口号,既源于张万年熟悉越南地形和越军特点,战场上又将越军打的“哭爹喊娘”。也源于越军有不少指挥官既出自于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时期的“战友”,也和张万年一样,都曾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“同学”,彼此比较了解。因此,越军既惧怕又恼怒,在禄平等地打出了“消灭一二七,活捉张万年”的标语口号。
不过,“美好”的愿望终究代替不了“残酷”的现实,在面前,越军非但没有活捉张万年,反而输了个底儿掉。
战后,《解放军报》以《新一代最可爱的人》为题,报道了四十三军官兵英勇作战的事迹,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。
这些都为他后来升到更高的位置奠定了基础,要知道,从1968年直到1981年,他在127师师长的位置上整整呆了13年。
发布于:天津市
下一篇:新春走基层丨在奔跑中传递包裹追寻梦想